配图来自Canva可画
从去年开始,社区团购的生意成了互联网巨头们争抢的重点,巨头们都手持巨大资源和资金入场,抢夺着菜篮子中那几毛钱的利益。但在巨头纷纷下场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发出了“只顾着几毛钱的利益,忘记了星辰大海。”的质疑。
之所以会发出这样的质疑,是因为在巨头抢夺“菜篮子”的时候,大洋彼岸的马斯克却已经将猎鹰火箭送往了太空,人们对国内巨头产生了些许“失望”情绪。但是在这片舆论热议背后,中国的民营航天却在悄然迎接着一场爆发。
民营航天的爆发前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因为航天产业和军工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似乎诸如火箭、卫星等细分领域中也应该只有国家队的身影。但事实情况是,从2014年开始民营航天就已经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商业道路。
当时,多个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政策,将军民融合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到如今,在六七年的推动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才和技术开始走向市场,相关的创业公司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
比如中国首家民营火箭公司翎客航天,以及后来发展各有好坏的星河动力、蓝箭航天、零壹空间等都是在那个时间段内相继成立。之后自然就是资本的入局,行业在经历了过热泡沫之后逐渐回归理智,如今又因为多方原因再一次迎来了爆发期。
一方面是因为新基建加速了卫星互联网的再一次发展。去年4月,卫星互联网被明确归入到新基建的行列之中,民营航天产业再次引起市场和资本方的注意,比如在2020年一年之间,公开披露的民营商业航天领域投资金额就超过28亿元。
另一方面是因为来自外部的刺激。不论是马斯克的SpaceX还是贝索斯的蓝色起源,他们在民营商业航天领域都有很不错的成绩,比如蓝色起源此前宣布最快将于今年4月把首批乘客送往太空,而马斯克更是凭借一己之力将全球的航天产业拉到了高光时刻。这些成绩都足以刺激到国内的民营航天产业,倒逼其快速发展。
种种原因让民营航天吃到了更大的红利,而这种红利的释放也是面向产业之中的各个环节的,其中就包括卫星的制造、发射、应用等多个环节,而不同的环节也逐渐有了自身的特点。
火箭产业向头部集中
对于航天产业来说,不论最后的落脚点是在商业载人航天还是卫星发射,运载火箭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以将运载火箭理解为整个航天产业的基础建设部分,这也表现了火箭产业的重要性。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卫星发射需求,需要发射的卫星和可以运载的火箭之间也逐渐出现了供需矛盾,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市场中,涉及到火箭产业的卫星发射企业数量相比于卫星运营、应用企业来说,少了很多。
据未来宇航研究院统计,到2019年年底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领域公司共有194家,同比增加37.6%。其中卫星制造企业只有50家,卫星发射企业33家,卫星运营企业46家,卫星应用企业65家。
当然这也说明,火箭制造和卫星发射产业在可见的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样也会赢得投资方的青睐。
去年5月,九天微星完成了2.7亿元的B轮融资,之后零壹航天和银河航天也各自完成了新一轮融资。同年8月,星际荣耀完成11.925亿元融资,成为当时国内民营航天单笔融资最大金额,但是两周后,蓝箭航空就以12亿元的新融资刷新了纪录。
而且融资热潮之中,不难看出这一次的热潮都在向行业的头部集中。在去年全年的融资中,约有9成都流进了蓝箭航空、星际荣耀和星河动力这些头部的活跃公司中,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有投资方自身的考虑。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头部企业有着自身的技术实力。在整个民营航天行业在经历了2018年的火热以及2019年的冷静之后,资本也越发的谨小慎微,更愿意相信那些有着一定实力保证的头部企业。
比如不断刷新行业融资纪录的蓝箭航空和星际荣耀,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成立于2015年的蓝箭航空是国内首家掌握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的民营企业,预计将于今年发射国内首枚液体火箭;而星际荣耀则在2019年就完成了中国民营火箭的首次发射入轨。
新赛点:卫星组网
当然,运载火箭只是整个航天产业“离开地面”的第一步,真正的战争却是在天上。
现阶段来说,民营航天比较有希望的商业化模式来自两个方面,运载火箭的载人航天以及卫星的运营服务。但是现阶段大规模的载人航天并不是十分现实,于是很多企业将卫星当做了现阶段商业化的重点方式,比如马斯克的星链计划(starlink)。
如今的SpaceX已经在计划发射第17批60颗星链互联网卫星,此次发射将使得入轨卫星总数达到1015颗(包括2018年发射的2颗原型卫星)。并且星链目前已经开始提供美国国内和海外的测试服务,预计今年将覆盖全球的大部分地区并实现运营。
而星链计划这种卫星组网的做法,似乎也已经成为了民营航天的新赛点,这主要也是因为卫星组网将会释放很多的好处。
首先是信息传输效率方面的提升。以往的单个卫星在互相传输信息的时候,需要借助地面设施,也就是“星—地—星”的模式,而卫星组网的建立,则可以实现星与星之间的信息传输,也就是“星—星”模式,这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传输速率。
其次,效率提升带动成本的优化。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延时和保真是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才能保证,而组网之后信息传输效率的提高,则可以节省这方面的成本,另外也可以节省一部分地面基站的建设成本。
最后,卫星组网给民营航天商业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商业化对于“烧钱”的航天产业来说是必须要尽快落地的,而实现卫星组网之后,除了可以提供C端的电信运营服务外,还可以为B端的自动驾驶、工业控制等领域提供服务,探索自身更多元的商业化方式。
民营航天急需走出襁褓
不论是即将迎来新爆发的整体民营航天产业,还是细分领域中的新机会,都在说明这场关于星空的竞争已经开始,并且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的数据显示,早在2018年全球航天经济的规模就已经到达3600亿美元,未来这个市场还将继续扩大。
这片巨大的市场自然少不了强有力的竞争者,而目前国内的民营航天企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面对那些或是提前布局、或是科技巨头的竞争者们,依旧有着不小的差距,更像是在襁褓之中的婴儿。
比如广为人知的SpaceX,以及可以每天制造两颗卫星的OneWeb,甚至是前阵子刚放出造车信息的苹果,也在觊觎着卫星互联网这个产业。这就需要国内的民营航天企业尽早走出襁褓,在激烈竞争中快速成长,找到属于自己的商业化道路。
我国的航天技术并不落后,国家队的航天实力在国际上也名列前茅,而且在军民融合的进一步推动下,更多的技术和人才红利将会被反哺到民营航天产业之中,而这也是参与者应该抓住的机会,在强化自身实力的同时,也向航天产业释放更多的活力。
星辰大海虽然遥远,但却并不是遥不可及,人们对于星空的向往也从未停止,就像1962年的肯尼迪总统在演讲中强调:“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一样,浩瀚星空是人类未来必须踏上的征途,而这也让民营航天产业在未来将会愈发充满机会和潜力。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本文由刘旷投稿,运营狗专栏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nwcn.com/74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