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写了关于面试的一些感悟,提到说千万不要只把面试当做跳槽前的流程,这引起了许多朋友的好奇。
今天的文章,Boy 结合自己的经验, 和大家聊一聊除了跳槽以外,面试还有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全文3774字,阅读需要7分钟。一如既往地保证,看完绝对让你收获满满。
下面进入正文。
一、 面试,是开拓视野的绝佳机会
我一直都鼓励各位,无论想不想跳槽,有机会都可以去参加一些面试。特别是一些中高级别的岗位工作,面试是帮你了解行业现状的绝佳信息通道。
因为到了这个级别,你的眼界格局已不再局限于手上的“螺丝钉”工作了。
举个例子。
很多互联网公司里做产品做项目的人,到了经理、总监的时候,会逐渐从“技术”向“管理”转型,所关注的事情绝不仅是如何开发好一个页面,设计好一个图标,或梳理好一个用户体验流程。
他们的关注点会逐渐从自己部门的工作,向外部的市场、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相倾斜。
比如怎样挖掘市场需求,怎样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形成区隔,怎样调动公司集团里和外部供应商的资源来做推广。
这些事情,涉及范围更广,难度系数更高,能创造的价值也更大。
而这个时候,面试是能帮你开拓这些眼界的。
当你去面试一个更高级别的岗位时,面试官的问题也会相应地“升级”。他们会和你介绍公司的现状,产品业务的布局,目前遇到的问题以及对你这个岗位的期许。
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加上你冷静分析的头脑,就可以大概描绘出这家公司在行业里的实力和段位。
要知道平时在一些行业新闻或公关稿里,是看不出一家公司真正水平如何的。因为那都是经过“适度美化”过的文字。只有你实地去考察、询问、打探、掌握第一手的信息,才是最可靠的。
面试,就是你去打探公司实力的方法。
拿我自己举例,我是做广告营销的。在15-16年的时候我赋闲在家,于是几乎把上海所有叫得上名号的广告公司全面试了一遍。
在这无数次面试经历中,我重点关注的信息有4条:
1. 公司的人员规模和团队构架;
2. 服务的客户种类及客户名单;
3. 曾经做过的项目案例;
4. 公司内外部的协作资源;
这4个问题背后,各自都有深意。
第一个公司人员规模及团队构架,考察的是公司背后的运营现状。
通常来说,人数少的公司经营风险大,人数多的公司相对会更安全。而团队构架代表的是公司的业务侧重和对员工的定位认知。
比如有的广告公司以创意出名,那么创意团队的人数就会比较多,而有的公司以技术见长,所以技术团队配备就更充足一些。
从这些信息,能看出一家公司的经营风格。
第二个服务的客户种类及客户名单,考察的是公司业务线的丰富程度。
比如有的公司倾尽所有力气,只服务1-2个大客户,这其实是有问题的。
这就相当于投资领域说的,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业务线的单一化在一个以创意为核心的行业,是非常容易禁锢住新的思想和灵感的。反之,如果一个公司服务的客户种类越多元化,那么它不大会因为一两个客户的丢失而立刻出现现金流问题,所以抗风险能力相对也会越强。
第三个曾经做过的项目案例,考察的是公司的能力水平。
假如一个公司没有拿得出手的案例,或者拿出来了但你觉得也不过如此的案例,那么这家公司也实在不值得你浪费时间。
反之,如果是一家频频做过知名案例的公司,你可以继续询问他们的操作经验,来看看是不是名副其实。最后来判断加入他们是不是能对你的职业发展产生助力。
第四个公司内外部的协作资源,考察的是公司的产业链优势。
我曾经提过,任何一个成熟的行业都是上下游精密分工协作的。一个公司除了自身水平以外,和行业其他合作伙伴的关系如何,是不是能拿到优势资源,共同做出有影响力的事情,这是最后一个要重点考察的信息。
比如我曾经面试过一家广告公司,他们除了自身创意能力不错以外,还和影视娱乐产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就能以比较低的价格拿到许多明星的一手资源。这就是一个巨大优势。
以上这4个问题,都可以通过猎头或业务部门负责人、甚至与总经理的面试中旁敲侧击打听到。
搜集的这些信息,就像拼图一样累积起来,最后构成了你对这个行业全新的了解。
二、面试,是锻炼思辨能力的绝佳舞台
一个良性的面试,绝不是机械式的你问我答,而是高手过招般的有来有回。
高超的面试官会通过各种意想不到的发问,来测试你的思考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场反应能力。
我有过几次难忘的面试经历,虽然最后没能如愿,但这个过程就让我学到了许多。
记得有一次,我去面试一家知名短视频公司的市场营销策划岗位。对方面试官匆匆扫了一眼我的简历,简单询问了过往的项目经历后,突然问我:
“你觉得我们公司的产品哪里做得不够好?”
这个问题让我始料未及。
虽然过去面试的时候我也会提前对面试公司做调查,但大多都是了解公司的背景,优势以及行业地位等等。
一上来就主动让面试者给自家公司挑刺的,这还是头一遭。
幸好我平时也经常用他们家的App, 于是我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提了几点不足的地方。比如用户页面设计不太合理,内容推荐不够智能,商业广告太突兀等等。
面试官听完之后,紧接着问了第二个问题:
“如果你有权力来更改我们公司的产品设置,你会怎么来做优化?”
坦白说,这个问题已经超过了“市场营销策划”岗位的职责,但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这是个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我可以尽情打开脑洞,提出自己的想法。
最后,面试官问了第三个问题:
“你这么做的理由有哪些?”
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拉回到现实。刚才说了那么多靠谱和不靠谱的建议,现在需要找到合理的理由来支撑我的观点。于是我又退回去重新思考,挑出了有道理的建议,舍弃了那些随便拍脑袋的建议。
整个过程只有10分钟不到,但与面试官一来一回的互动中,我逐渐发现了自己的视野局限性。
特别是作为一名市场营销策划,在产品设计领域知识的不足,让我很多时候考虑问题时不够深入和全面。
比如当我觉得用户体验不好的时候,会想当然地觉得更改一个图标设置,或者简化几步流程就OK了。
但这么做有可能会让另一部分用户觉得使用不方便,甚至会动到整个产品的架构格局,进而产生更大的成本,得不偿失。
表面看,这只是一个面试环节中的简单问答。实际上,面试官考察的是我对产品的理解程度,以及分析问题时的思考习惯,是不是只关注眼睛看得到的东西,而忽略了背后那些眼睛看不到的事情。
这场面试,给我上了难忘的一课。
自那以后,我开始积极应对各种面试的机会。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个过程就已经让我学到许多。
特别是如果有幸去面试一些很厉害的公司,面对一个很厉害的面试官时,这种互动交流的机会就是对自我思辨能力的一次检阅。
无论最后跳槽是否成功,这就已经够了。
三、面试,是搭建行业人脉的绝佳桥梁
最后这点好处,是我的意外发现。
当你参加的面试足够多时,会发现在许多公司都有认识的人。他们会为你未来的职业生涯打开意想不到的新机会。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要用才能征服他们。
我们都知道曹操和刘备是死对头,可曹操却偏爱刘备旗下的关羽,绞尽脑汁想将他收入麾下。
这是因为关羽早已名声在外,多次立下显赫战功,连自己东家的对手都忍不住过来挖墙脚。
这个道理在商业世界同样适用。
当你对一个行业的认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做过一些还算有成就的项目案例,那么你的名声是藏不住的。
如今互联网这么发达,调查一个人简直不要太容易。那些行业的猎头们,各大公司的HR们,只要互相发个微信,或打个电话打听一下,你的背景资料就八九不离十全写在纸上了。
不要以为这些猎头和HR们只是简单的竞争关系,为了争夺一个人才暗暗较劲,不会共享信息。
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他们是竞合关系,既竞争又合作。
他们不仅会共享人才信息,还会共享行业情报,各家公司的运营状况,管理层变动的八卦等等。
两个行业死对头公司的HR,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好朋友。这种魔幻又刺激的事情,却是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合理结果。
孤立而死,群聚而活的道理,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通用。
了解了这个,反过来推演到我们每个个体身上,你就会知道只要成功打开了一道门,后面就会有许多门为你打开。
所以千万不要太把一次面试的结果当回事,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才能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决定跳槽成功的因素远不止一次面试这么简单。它背后还会涉及到一个公司的业务发展状况,人员架构调整,管理层变动,甚至许多你根本想不到的奇葩原因。
公司开放出一个招聘岗位,面试流程走到中间突然关闭岗位那都是常有的事情。商业世界风云变幻,谁都不能预测明天会是什么模样。
你不能决定结果,但可以把握过程。过程的意义是播种,而不是收割。
面试不是为了最后那个岗位,而是你可不可以结交对面这个人。
面试官的经验和资历都是比你深的,倘若你能给他留下一个优秀且深刻的印象,他以后升职了,或者跳槽去别的公司了,再想要招聘的时候会不会留一扇门给你?
如果你优秀到出类拔萃的程度,即使他发现你最后不适合这个岗位,也会把你推荐给其他公司的同僚,这无形之中是不是给你打开了更多的门?
也许你会说,面试官有那么傻吗,把自己遇到的人才拱手让人?
心胸狭窄的人不会这么做,目光长远的人一定会这么做。因为如果他这样做了,以后当他有求于别人的时候,就留下了人情。
所谓帮人就是帮己。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道理人家心里懂,你不用去操心。
以上就是今天的文章。最后简单总结一下,除了跳槽以外,面试还有3个重要的作用:
1. 面试,是开拓视野的绝佳机会;
2. 面试,是锻炼思辨能力的绝佳舞台;
3. 面试,是搭建行业人脉的绝佳桥梁;
希望对各位有所启迪和帮助。感谢大家的时间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