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10年,9条深度的认知总结,助你革新思维

编辑导读:职场工作中,你的时间安排、工作效率、决策制定等等都会受到思维模式的影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以前坚持的观点都会悄悄改变。本文作者是一位工作了10年的产品经理,他总结了自己在十年成长中一些认知的转变,与你分享。

产品10年,9条深度的认知总结,助你革新思维

一晃之间我也三十出头,回望产品经理的十年,虽不觉得自己有多大成长,但也不得不承认社会和时间教会了我很多,尤其在认知维度,已经啪啪地“猛扇了好几个大嘴巴子”。

而且更尴尬的是,自己被打了,却还无法评判自己是认知升级了,还是降级了?

因为我想人生还很漫长,还需要时间去验证,也许现在我们认为的高级认知,到未来可能被碾得渣都不剩,又或者最原始的才是最高级的,谁又说得准呢?

但是今天的这篇文章,还是想写出来,把自己的这些认知反差总结一下,可能会比较离散、跳跃,甚至会看到局部的矛盾,没有逻辑感。

与往期大家对我的认知完全不符,但是这些确实是我想总结的东西,它们对于我来说弥足珍贵。

一、关于时间的认知变化

1. 专注产生“心流”,单位时间内获得更高体验感

在我读书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很“自以为是”的思维,认为在同一时间,做多件事情,自己就赚到了,时间的复用率很高。

比如边写作业边听歌,边做仰卧起坐边听课,但是到后面却发现其实是有问题的。写作业的时候,人是会进入深度思考的状态,而歌曲节奏的变化,是需要消耗认知精力的,会使你分心。所以做到一半的时候,你可能就忘记了刚才的解题思路,又得重新来过,反而事倍功半了,并且还会产生的徒增的负罪感。

真正好的时间利用,是让自己在该段时间,始终处于“心流”的状态中。

这边可能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心流”?

产品10年,9条深度的认知总结,助你革新思维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定义“心流”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其中它有一项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会让你完全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这里我简单将其称为“时间停滞”。

我们试图回忆下,自己有没有产生过这样的状态,比如自己连续打8个小时篮球,直到身子抽筋;比如自己连续玩游戏直至通关前,都感觉不到饥饿的存在;比如有些创业的工程师们连续鏖战3个月,终于做出APP发版上线,才记起自己很久没有回过家了。

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你可能都毫无知觉时间的存在,只有做完后,回头才会发现确实过了很久很久。认真专注的力量只有你获得了“心流”状态,你才会感知到,在那一刻会体现,它将带领我们流入心之所向。

再往高一点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答案,但我认为是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得最大的体验感,这些体验感且是丰富、多元、足量的,而在足量这个维度上,心流状态无疑就是最好的桥梁。

2. 让“生物钟”和时钟的表盘贴合运行,时间收益更加明显

生物钟又称生理钟。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它有四种功能是提示时间、提示事件、维持状态和禁止功能,分别对应我们人的行为,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什么事情出现了就要做什么,以及什么事情需要持续做下去,还有什么事情可以不做了。

由于人体生物钟的变化,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的功能也在时时发生着变化,研究的结果表明:

  • 上午8~11点,是组织、计划、写作和进行一些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最佳时间。最好把一天中最艰巨的任务放在此时完成。同时,这段时间疼痛最不敏感,做手术可能最合适。
  • 上午11~12点,是开会的最佳时间,人们此时最为清醒。这段时间易用于解决问题和进行一些复杂的决策。
  • 12时~下午2时,此间一天中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高潮,适宜进行商业社会活动。
  • 下午2~4时,会出现所谓的“下午低沉期”。此时易出现困乏现象,最好午睡片刻,或是打一些必要的电话,做些有趣的阅读,尽量避免乏味的活动。
  • 下午4~6时,人体从“低沉期”解脱出来,思维又开始活跃。可把一天中较重要的工作放在此时做。并且这是进行长期记忆的好时光。
  • 下午5~7时,人体的体温最高,此时做些锻炼有助于你在晚上顺利入睡并提高睡眠质量。
  • 晚上7~10时,可就一些较严肃的家庭话题进行讨论,也是学习的最好时间。
  • 晚上11~12时,人体准备休息,各脏器活动极慢,进入梦乡。

产品10年,9条深度的认知总结,助你革新思维

但是每个人的生物钟都不尽相同,我们需要依照自己的心理、智力和体力活动,找到适合他的生物节律,来安排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作息制度,这样其实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减轻疲劳,预防疾病,也会让我们单位时间产出效率更高。

就我个人而言,多年的生活习惯养成,让我每天早上7点之前必醒,但是醒来并不是去做早锻炼,因为我早上去运动,接下来身体就会非常疲惫,进而影响工作状态,反而是去打半个小时游戏,可以让我的大脑从沉睡中一下兴奋起来,接下来一上午都保持亢奋的状态,挺奇特吧!((*/ω\*)捂脸笑中~),而且我中午很少午休,因为我压根就睡不着觉,反而去处理点杂事,打些商业电话是最好的,晚上7点之后是我思维最敏捷,创造能力最好的时候,这个时间抽出来想一些非常复杂的问题是很好的。

我曾经也经历过一段效率特别低的时候,比如早起就看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完全打不起精神,但是却还逼着自己看,然后啥也记不住,白白浪费了时间,现在看来这个时间就应该去睡觉,因为你的身体在告诉你,你可能搞错了时间段了,睡好了再过来看。

当然有的人会说,如果总是听从身体的命令,那么人性都是懒惰的,你可能会一事无成。但是我其实是想表达,如果一天的所有事情必须当天完成的,那么最好是将其安排到对应的生物钟时段去,这样产出效率才最高,才能获取最大的时间收益。而不是强迫自己的身体,在不对的时间去做你认为对的事情。

3. “脑体分离”之事,可一心二用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脑不是计算机,它真的无法在同一时间段内并行思考,串行连续的思考才是常态,就算你看到有些奇才反应很快,他也是仅仅是在处理完一个问题之后,能快速切换到另外一个问题。本质上来讲,他只是处理信息能力很强,让你看上去他是并行的。

比如像媒体发言人,他就无法在同一时间段内,去回答多个记者的同时发问,因为大脑根本处理不了,甚至你听都听不准,所以你会看到说,大家不要抢,一个个来提问。

但正如我第一点谈到的,单位时间专注做一件事情,是很高效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事情都不能同时进行,这其中就存在着这样一个例外,“在同一时间内,不会同时消耗认知力的事情你可以一心二用去做”。比如一边跑步,一边听歌,这两件事情就可以放在一起做,因为跑步就是一个较为简单的重复运动,不需要用脑,所以可以一起干。

这种现象往底层说一点,其实是脑力和体力分开的两件事情,是可以放在一起做的,甚至说一件原本消耗你脑力的事情,你把它练成了你的下意识的时候,它也不会费你的脑力,你仍然可以去一心多用。

二、四点关于对事物的看法

1. 很多事情无绝对,有阴必有阳

我这样描述,听起来有点像玄学,当然我也相信很多小伙伴也理解事物是有多面性的,比如很多古话大家应该都听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绝处逢生”,“乐极生悲”,“物极必反”等等,它们都是在描述这件事。

我们商业中也是一样,诸如史玉柱的东山再起,贾跃亭的PPT造车,罗永浩的“真还传”,一件事的发生,我们可能很容易在当下立即给出一个定论,它一定是好的,或者一定是坏的。

但是你把这件事情放在时间的维度上,凭我们有限的认知,我们真的很难去下定论,它一定就怎么样!因为我们无法穷尽它发生的所有可能性,但是有一个我非常笃定,就是这件事情在某些层面看起来很糟,但是我一定能在另外一个层面找出好的来,它们是彼此相生的,如果没找到,不是它不存在,而是我洞察力太差了。

产品10年,9条深度的认知总结,助你革新思维

拿罗永浩的手机创业欠债6亿的事情来说,在当时看绝对很糟,老罗也受到了很多人嘲讽和讥笑,但是这才过去了2年已经还了4亿,所有媒体都对这位老男人表达了歉意和敬意,老罗的商业信誉在这一刻被拔得无比之高。

甚至我们再来做一个更大胆的妄言,马爸爸说,阿里最大的资产是就是用户数据,核心原因是他们赚了用户数据的价差,拿这些数据,去训练大数据算法,做推荐系统,服务更多的人和企业进行变现,而阿里却从来不需要为使用这些数据,产生这些数据的用户去付费。

在目前的世界观中,我们在网上进行浏览,购买等行为产生的各种数据,是为互联网公司所有,免费为其所用,而假如未来世界观开始发生反转,我们公民的数据所有权意识产生后,则会使得整个市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数据不属于那些巨头,而属于我们这些实实在在创造行为和数据的互联网公民,谁使用了我们的行为数据,谁就要为之付费,此时最大的资产可能也就变成最大的负债了吧~

所以我其实是想表达,事物的存在是必定有两面性的,我们要善于去洞察和觉知。

2. 很多事物都有生命周期,最好状态就是该生就生,该死就死

曾经的我做桌游行业,我认为这件事情我可以做一辈子,我要把他做到最好,做到行业第一。但是其实行业都是有它的生命周期的,只是有的长,有的短。一旦前提条件发生变化,很多以往看似成立的事情,都会土崩瓦解。

当移动互联网出来之后,各种替代桌游的,电子化互联化的APP出现,实体道具就已经被替代掉了,再比如说手机淘汰了BB机,智能手机又淘汰了功能手机。

所以要以生命的视角去看待事物,它们其实也是活的,也是会死掉的,但是它们也是会延续后代的,那些替代掉它们母体的新事物,就是它们的子孙,不要以为它们没有生命!看下古代的那些茅草屋现在都长成摩天大楼了!

产品10年,9条深度的认知总结,助你革新思维

3. 万物皆数,不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而是高度的相关关系

我们人脑有2种思维模式,思维1是快思考,不怎么费力,几秒钟就能得到一个结果,还有一个是思维2慢思考,非常费力,需要仔细琢磨,考虑周全。

但是我们人脑往往趋向于去做思维1,因为人脑的特性就是“能不用脑,就不用脑”,这也符合人的懒惰的天性。所以在遇到一个事情的时候,总是偏向于下一个定性的结论,大概的句式就是“你总是XXX,所以你肯定XXX”。

就比如你领导会批评你说“因为你总是开会迟到,所以你肯定是一个没有什么责任心的人”,但是有可能公司出大事的时候,第一个冲在前面的却是你,开会迟到只是因为你压根觉得这会开起来,对业务没有什么帮助,在浪费大家时间的一种抵触行为罢了。不过绝大多数开会迟到的人,往往也确实没有什么责任心,至少是不守时的。

所以你会发现从一个现象推导出一个确定性的结果,其实是很难的,往往中间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bug,导致它并不是100%成立。

所以如果成功的模式真的可复制的话,我会认为那每个人都循规蹈矩都可以成功,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正是因为有这么些概率,有这么些不确定的因素在里面,才会让这个世界同质化没有那么严重,变得那么得无趣。当然也不是说事情总是随机发生,我们什么事情不做,等着就好了,因为你要知道,这个世界还存在一个东西叫“概率论”。

产品10年,9条深度的认知总结,助你革新思维

我现在特别笃定一件事情,就是“概率论”的思维方式将会是未来的主流,而谁掌握了“算数”的方法,谁就大概率掌握了预测趋势的方法,也即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预测未来的能力。

之前看到过一个故事,1662年一位英国经营皮毛生意的商人,因为建立了一份死亡名册,而被册封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的名字叫格兰特。伦敦从1527年到1603 年,政府每周都会统计社区死亡人数,并且记录死亡原因。格兰特的功绩在于梳理了这份长达80多年的名录,把在当时看起来一团乱麻的数据,竟然做出了“数据可视化”的报表,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一张体现死亡法则的“人口存活数表”。

产品10年,9条深度的认知总结,助你革新思维

每个年龄段的人口数以及生存的比率(节选)

通过这张表,我们发现单个没有规律可循的个体死亡事件,放置于群体当中,似乎能够找到某种趋势,且样本量足够大,观察的时间越长,这个规律就越明显,越精确,依照这个概率,我们甚至可以做出些许预测。

现今人寿保险体系设定费率的思路也源于此,核心的关键在于确定发生的概率和保费金额。如果每个人都活到八十多岁,保险公司却只按五十岁的平均寿命做保险订单,保险公司肯定是赔的连裤子都没有穿的。

当我们日常去勤于记录,去更留心分析身边的事物时,我们的“数商”会提高,随着跨年度、跨区格的数据越来越多,群体的行为特点就会在数据上呈现出一种“秩序、关联和稳定”的规律,而一旦被你捕捉到,你有可能将于未来齐舞。

4. 在更大的事物层面,总是遵循着“复杂度守恒”定律

有这种思维,其实是来源于自己读书时候学的物理学,因为我发现在物理学中有太多的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甚至还有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方程【E=mc²】,能量和质量还可以进行转化。

产品10年,9条深度的认知总结,助你革新思维

联想到我自己在做产品经理的过程,其实也是遵循着这个逻辑,如果一件事情需要多方参与,它的整体复杂度恒定,整体价值恒定,且复杂度和价值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是不是冥冥之中,也存在着这么一个公式:价值=复杂度*h²,h是一个现在我还无以言表的常量。

那么如何增值,就是把原来给予用户的复杂度,转移到企业身上,企业的复杂度升高,社会价值升高,用户的复杂度降低,价值降低。所以一个很可怕的推论就是,当某些人承载不了任何复杂度的时候,他的价值也接近趋近于0。

写到这里,其实我也更加理解马斯克为何坚称人工智能将毁灭人类,工业革命,人类解放了双手,而智能革命,人类可能就解放了大脑吧,如果双手和大脑都被解放,所有的复杂度都在人工智能身上,则人类将没有复杂度可言,没有复杂度就没有价值,没有价值等于湮灭,等于毁灭。

好了,提出这个概念,不是叫大家要把自己弄的很复杂,只是想表达要保持自己的复杂性,怎么理解这句话,就是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但是也不是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来一次深度思考,比如今天早上吃什么,上班是坐地铁还是开车,那样也确实太累了,毕竟可能人的精力也是守恒的,在一些无端的小事情上消耗了精力,大事上也就没有余力去做决策了。

三、三点关于做决策的思考

1. 做任何决策前,一定要考虑它的前置条件,有时会隐蔽得让你觉得毛骨悚然

先问个问题“1+1=?”,嘿嘿,是不是很像脑筋急转弯,是不是在春晚上似曾相似,“嗯,正确答案是2”,那么什么时候等于“3”,“嗯,答案可能是算错的时候等于3”,好了仔细瞧瞧,发现这个问题中,有没有什么隐含假设,这个其实是一个十进制的运算,如果我们把它调成二进制的计算机语言,是不是就发生变化了,“没错,答案是1+1=10”,这个就是前置条件的重要性,抛开前置条件做决策,错误的风险度极高。

这个尤其是在去听很多大咖老师,分享自己的成功案例时候,大家就要格外小心,他们大概率是分享自己是怎么做的,前期怎么布局,中期怎么上策略的,然后管理如何到位,最终推动公司最终走向成功的。

然后有些创业公司的CEO,听了之后就立马依葫芦画瓢,回公司后一顿操作猛如虎,接下来公司给整没了,接着就破口大骂,学习无用,这种情况尤其是在一些传统商学院中暴露得格外明显。殊不知是自己没识别清楚条件,就乱干一通,把自己给坑了。

当然你也别怪那些老师没讲好,因为很多老师自己都没有识别出这些条件来,他们的成功,就是占了一些这种运气,就像我上面第三点谈到的,总会有些概率性的东西在做影响,怎么讲是人家的事情,识别前置条件是自己的事情。

当然有些好一点的老师还会分享具体做事的发心,当时为什么这么做,最top的老师才能把什么时候能够这么干,什么时候不能够这么干,给讲出来!这个才是真正的高手,识别前置条件,识别边界,我会认为这是一个人提升认知水平,最有效的手段,这是当今很多人不具备的素质,包括我自己在内(路还很远,继续走吧)。

产品10年,9条深度的认知总结,助你革新思维

2. 做决策依据常识很重要,但往往创新的决策力来自于“反常识”

为什么我说常识很重要,因为在现在这个社会中,你如果没有常识,你甚至连生存可能都费劲。比如拿钱买东西,这就是一条常识,你不能说路边随便捡一块石头说,“来,我跟你换”,人家肯定会说“滚,你有病!”,这个其实本质上来讲的常识是“价值交换”,如果对方不认可你的价值,那啥换都不行,而钱是大家公认的一种量价工具,所以用钱买货,是能得到共识的,这就是一条常识。

再比如在市场经济中,供给需求决定价值,这也是一条常识,当供给量大的时候,需求已经满足,势必商家就会打折出售。

在人力资源市场,也是一样的,有些人非常努力的干了几十年,但是薪资一直涨不上去,其实就是一件事情没有搞清楚,决定你的价值不光是你自己,还有市场,再努力但是只是工作量的平行积累,没有能力上的复合提升,打造不了自己的职场稀缺性,就依然会没有价值。我们每个职场人的核心价值,其实也就是在于自己的稀缺性,或者说是不可替代性。只有真正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之后,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所以常识其实是可以帮助我们剔除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让我们过得更加高效一些,但是常识也有漏洞啊,这个漏洞在于很多常识,它是错的!比如私家车不能共享只能自己开,这个点里面诞生了优步和滴滴,比如生鲜不能电商只能实体采买才能保证新鲜,每日优鲜发明了前置仓改变了这一现状,1小时内生鲜直达到家。

再比如说一个离我们身边近一点的例子,我们一直会认为人老了就会犯糊涂,殊不知这不是老了,而是病了。官方定性是阿尔茨海默症,它是一种慢性疾病,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最能直接体现这一疾病伤害程度的现象是走失,每年全国平均有20.15万左右的AD(阿尔茨海默症)老人走失。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治疗延缓病情哇,而不是顺其自然,看着自己的爷爷奶奶继续病下去,每年过年围坐在饭桌前,挨个像逗娃一样问“还认不认识我啊,我是谁啊?”。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太多太多,这样“常识但错误”的观点,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真的处处都是机会,但是也确实会受到自身环境和资源的制约,我们能改变的却又只是一点点,但是那又如何呢?把握能把握的就好了,那样其实已经就超越了大多数人了。

产品10年,9条深度的认知总结,助你革新思维

3. 重大决策要去做“三环验证”

这个决策方法,是我在学习混沌大学课程,每日优鲜的创始人徐正的课程分享上习得的,这里的三环是指逻辑、直觉和数据。再下探一层,本质上其实对应了人的理性层面,感性层面和事实层面。

每个人的决策都会有偏好,有的人决策只管做事不顾人情,做事处处受阻,而感性决策的人有时候就容易冲昏头脑,被人直接火烧连营七百里,还有的人相信“眼见为实”,缺乏深度思考,看到什么就认为是什么,和唐僧看到白骨精一样。

这些思维方式都有它们的片面性,所以为了规避各种思维模式的劣势,对于重大事件,三者齐用,可能是较为稳妥的办法。具体案例,我就不列举,留着大家自己慢慢去体会。

产品10年,9条深度的认知总结,助你革新思维

好了,以上就是我跳跃,甚至充斥着各种矛盾的感悟碎片。最后我以一张图再回顾一下,以上的9个“认知粹片”,它们不一定正确,但是希望能给我的读者小伙伴们有些启发,也算是我自己十年的一个总结吧(国庆7天总是要输出点东西的)。

产品10年,9条深度的认知总结,助你革新思维

特别申明:本站的主旨在于收集互联网运营相关的干货知识,给运营小伙伴提供便利。网站所收集到的公开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并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也不对网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nwcn.com/67811.html。
(0)
囧神产品观的头像囧神产品观作者
上一篇 2020年10月10日 下午4:32
下一篇 2020年10月10日 下午8:37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QQ:1124602020
微信:vl54120
备注:周一至周五全天在线,周末可能不在线,另外联系时,请告知来意。

公众号
交流群
运营学社会员,开通可享海量资源与多项权益,点击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