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能决定一家公司/一个产品能走多远。
在新媒体行业中,运营一个账号,同样需要构建商业模式。
简单的形容就是:
1、你创办了一个账号,提供一些服务
2、用户被这些服务吸引,成为了你的订阅者
3、通过稳定持续的运营,并且能解决用户的长期需求,用户成为长期粉丝
这里讲的是服务不是线下产业中的“服务”。
比如原创内容是服务,新闻热点是服务,解决需求也是服务。
在理解商业模式之前,你需要知道几个核心点:
1)不以服务为目的做账号,很难做成大号
很多优质的自媒体接广告,只接品牌,只接原生广告,因为担心伤害粉丝。所以哪怕接广告,都会抱着“广告对粉丝有帮助”的目的去完成。
娱乐类的公众号服务是提供八卦;资讯类的公众号服务是提供新闻;干货类的公众号服务是提供知识;情感类的公众号服务是提供经验;
反过来思考,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服务给用户,再来决定做什么样的账号。
2)商业模式决定了盈利模式
一个团队所有人的工作都围绕着商业模式做,所以领导的决策至关重要。
很多新媒体运营抱怨涨不了粉,可能是商业模式决定了涨不了粉丝。
盈利模式依托于商业模式,且会经过长期摸索和多次矫正才能最终确定。
3)阅读量和盈利多少有直接关系,但不是绝对的
用户量越大,阅读量越高,付费人群比例越大,广告价格越高。
不过如果用户量不大,但是用户粘性越高,阅读量依然可以很高,转化率越高,广告价格也越高。
由于KOL存在领袖属性,付费转化率比普通的公众号高10倍甚至更多。
一、内容驱动模式
这是最主流常见的模式。
内容的门槛低,不存在技术壁垒,我们发现,任何人都可以做原创内容,但是质量参差不齐。
1)自己成为内容的生产或编辑者
由自己日更文章涨粉,其中每周产出一篇阅读量高于平均水准的爆文,每月四篇,每年48篇,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粉丝数是靠它们获得的。
但是我们发现,它消耗了你大量的时间成本。
2)雇人成为内容的生产或编辑者
雇一到两名专业的编辑生产或编辑内容,这种模式虽然稳定,但消费了你大量的资金成本。
所以当第二种方式投资回报率>上面第一种时,我们才选择这第二种。
3)体量驱动
如果一个订阅号一天生产8篇原创文章,那么一年能生产2880篇文章。理论上,该订阅号和同类订阅号比,长期运营下去,优势会拉的非常大,涨粉也非常多。
民生、文摘、娱乐和情感类的号因为可选素材多,用户群体庞大,天然的适合用体量驱动的模式。
我认识一家新媒体公司,签约了几十位作者,每个月生产大量原创内容,同时运营多个公众号,已经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呈线性增长模式。
4)质量驱动
公众号只发布头部作者提供的内容,比如虎嗅网,36氪等,是靠质量驱动的。
最重要的是能拿到这些头部作者资源,头部作者愿意在该公众号上首发内容。不过,这是个死胡同,因为只有头部公众号才能拿到头部作者资源。
二、技术驱动模式
技术有一个好处,它是有门槛,有壁垒的。
我们知道,在新媒体行业做内容的是数量最庞大的群体。
但是,当做内容的人遇到做技术的,先天性会处于弱势状态。
这就是门槛,选择了技术,难度大,但优势也大。
当技术造就出一种产品,产品解决了用户的需求,而产品的入口在公众号上,用户就会依赖这个公众号。
所以大家注意了,用户关注这种公众号,并不是关注公众号的内容,而是公众号提供的产品,它在其他地方很难找或者找不到。
比如:永久预览文章
过去,我们要永久预览一篇文章的方式是:“发送消息到后台,后台发送图文预览给用户,用户收到的文章才是永久预览链接”
但是,使用第三方插件公司提供的“永久预览文章”功能,在后台点击“永久预览”,就能获得永久预览链接。
甚至,可以直接将“永久预览链接”推送到手机,但前提是必须关注该第三方插件公司的公众号。
就我个人而言,是很愿意关注的。
因为复制链接的时间成本>推送到手机的时间成本。毕竟复制链接后,还是要在手机上打开的。
如果该公司提供了一条龙的插件,比如抓取文章、一件转载文章、编辑器、GIF图生成、表情包、原创图库等。
该公司的产品形成了一个产品链,就拥有了很高的竞争壁垒,用户对公众号的依赖性就越来越强,此时的商业模式就很清晰了,通过产品链驱动商业化运营,涨粉顺理成章。
关键是,你能找到真正的用户刚需吗?
三、 IP化模式
比如公众号的名称、简介、愿景、标题主语、内容人设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
即便是团队化运作,团队协作生产内容,但是内容中的主语依旧以“我们”或者“我”代替。
知识变现:
提供个人观点、经验见解和专业知识给用户。通过微信群、直播间、知识星球和线下大课等形态传递这些知识。通过长时间的打磨,制作图文内容、音频课程或视频课程,收费通常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
出版书籍是另外一种路线,但是由于利润非常微薄,所以哪怕是坐拥百万粉丝的畅销书作家,到手的收入都不及一个月的广告费。但是出版作为另外一种场景,是一种推广渠道,且能提供title背书,所以能为公众号带来源源不断的粉丝。
进娱乐圈是更高级的路线,例如papi酱曾经参加过吐槽大会,被节目高价邀请担任主咖,和她同台的是刘谦、叶璇、华少等各领域一线明星。既赚了高昂的出场费,又抬高了自己咖位,同时进入娱乐圈,一箭三雕。
人+知识+话题是做IP自媒体的核心关键点。
四、 电商化运营
以卖货为目的的平台型公众号,典型特征是大量生产UGC内容,培养UGC作者。
比如罗辑思维、十点读书、一条、凯叔讲故事、年糕妈妈等,但这类自媒体平台创始团队通常背景强大,能力出类拔萃,清一色有资本介入,逐渐发展成各个领域的寡头。
真正杀得不可开交的是腰部平台自媒体,一年可以赚个几百万甚至千万,但是前有头部平台,后有追兵,中有竞争对手,所以往往会进入更加细分的领域深耕。
瞄准细分市场后,提出领域第一的口号,打造自己的在线商城,淘宝店等。以自营、总代或分销的形式,扩大营收规模。
比如我曾经采访过的石榴姑娘,树立时尚IP后,打造自主品牌,前期售卖非常小众的印花旗袍,后期研发印花裙、印花衫、印花丝绒等商品。
更重要的是她们上新的速度非常快,基本上每周都有多款新品上线。仅天猫双11那天,15分钟销售额就达到100万,预计全年营收在2500万左右。
流量+商品+渠道是做电商自媒体的核心关键点。
五、产品型模式
内容对这类公众号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流量、转化、高净值才是最重要的。
用户无需对这类公众号的内容产生认同感,运营者只要通过产品、工具等解决用户需求,同时依靠一些营销手段获取粉丝就行。
典型方式是用免费的基础型产品提供服务,再提供增值服务给粉丝,从而盈利。
这种模式在游戏、金融、OTA、视频等领域屡试不爽。赚钱的从来都不是产品,而是增值服务。
六、 服务型模式
服务型公众号和上面的产品型公众号虽然都是B2B,但本质区别一个是做内容,一个是做产品。前者是非标化的,后者是标准化的。
比如本地类公众号、探店类公众号都是典型的服务型模式。这类公众号依托本地流量,多数只能从本地商家身上收取费用,除了靠广告,全案营销策划是首选的模式。
本地类、垂直类的公众号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把C端用户引流到线下,同时把B端用户也引流到线下,B端解决C端需求,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从而从B端用户身上盈利。
比如我们曾经采访过的Focus兰州街拍,一般情况下,他们会介入浅层面的合作,做些最基本的推广文案宣传;
深度合作的,大都是需要团队的经验介入和全案策划,还要兼顾上商户的软装和平面设计,这类服务费就比较贵,但是精力有限,一个月不能接太多。
依靠这种方式,截止到2017年7月,Focus兰州街拍的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非标化,周期长是服务型公众号的运营特点。
新媒体早就进入红带时代,每个人都要知道有哪些商业模式,行业里有哪些玩法。
只有知道了商业模式,才能知道产业链条上的各个受益点,你才能成为其中核心一员获得利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