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把过去一年自己公众号的数据全部导出来复盘了一遍,说实话,结果还是挺超出预期的。
从去年 8 月份开始,我就基本进入了日更的节奏。
除去一些周末或者节假日,基本上每周一到周五都有文章发布,这一年多一直没有间断过。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做个小复盘,也没啥藏着掖着的,希望分享出来能给大家一些参考或启发。
说几个数据结果。
从 2019.8.23 到今天(2020.8.24)的一年时间内,我的读者数从 26,961 增长到了 53,015 位,增长率 96.6%。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一年,2018 年 8 月 23 日,我的公众号读者数只有 5,817 位。
也就是说,两年时间内,读者数增长率是 811%。
其实从绝对增长率上可以看出,过去这一年的增长不如前年。
这是受读者人群基数限制的原因,相比于情感领域,我的读者人群相对专业垂直。
这就跟做产品选行业和赛道一样,选择什么就决定了你所在的市场规模和天花板。
相对于技术或者设计,产品还是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
但过去这一年也近乎实现了翻倍增长,整体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在可预见的未来,增长率会保持下去,不过也取决于定位和内容战略的调整。
至于为什么取决于定位和内容战略?我后面会讲到。
再看一个数据,12%。
这是我发布原创文章的平均打开率,所谓打开率,就是基于当前的读者总数计算的在某一时段内打开阅读文章的人数。
比如读者总数 10000 人,发文后 24 小时内有 1000 人打开了文章,那打开率就是 10%。
可能有人觉得才 12%,也不高呀!
按照新榜发布的数据,在整个公众号生态中,头条推文的平均打开率在 2%-4% 之间,大部分处于 2% 上下。
你没看错,就是 2%。如果你超过这个数,那恭喜你,你超过了行业平均值。
如果放在几年前,打开率远比现在高。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公众号的数量和类型越来越多,全网有 2000 多万个公众号,大家都在争夺有限的用户时间。
第二,随着用户关注公众号数量的逐渐增多,用户注意力被稀释,加上公众号的产品形态和规则,很多人会错过文章推送
微信公众号之前上线了不按时间线推送的功能,官方叫「阅读效率优化」。
从我直观感受上,这个功能确实是给我带来了打开率和阅读量的提升。
在腾讯上季度的财报中也提到,公众号打开率有所提升,我认为就是来自于这个优化。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一个直观感受,外加一个客观数据。
现在我每天推文时间是中午 1 点左右,推文后会有三波阅读高峰。
分别是推文后 1 小时,当天下午 6 点左右,以及第二天的早上 9 点左右。
这三个时段的切片阅读量是递减的,但总量加和却比以前要高。
如果放在以前,阅读高峰只会维持在推文后的 1 小时,然后在未来 24 小时内直线下降。
「阅读效率优化」上线后,有部分读者是不会在我推文当时收到推送的,而是在他们的常规阅读时间收到。
比如有人习惯性的在下午下班后打开订阅号,那系统会调整文章的推送策略,为作者获得更高的打开率。
如果不这么做,那文章就会被后来推送的文章给淹没。
对于能按时收到的,都是「常读用户」,至于怎么成为「常读用户」,其实就看你的阅读习惯。
比如每天都会打开看,或者有过互动。
另外就是一个客观数据,不完全比对条件下,我的文章整体阅读量比之前提升了 3%。
当然,这里面也会有读者基数提升以及文章选题的原因。
但按照读者绝对数增长和打开率恒定的情况计算,阅读量还是有所提升。
可能有人会好奇,如何提升并保证文章打开率?
这里也说下我的三个方法。
第一,保持稳定的更新质量和频率。
稳定意味着预期可控,质量是交付,频率是习惯。
每天在固定时间都能推文和读者见面,这种习惯性的交付,是固定认知形成的前提。
而内容的质量就是不断强化这个认知的方式。
如果三天一更或者半月一更,甚至是凭心情更新,无异于在每次推送时通知一部分读者取关。
因为预期不稳定、质量不稳定,认知就不稳定。
保持稳定交付,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很多人会把你当朋友看,我写文章也就是以和朋友聊天的方式在交流。
第二,在有限的标题文字里增加尽可能多的信息和关键词。
这是受微信公众号产品形态决定的,一个标题、一张头图,外加一小段摘要,这是用户在阅读正文前能接触到的全部信息。
所以,之所以会有很多标题党,也是被这种产品形态培养出来的。
当然,也不能完全怪微信,因为标题党很早就有。以前报纸时代,大大的头条标题就是标题党的原始形态。
就拿我今天的文章标题来说吧,「为什么」、「我」、「一年」、「97%」、「用户增长率」这些都是关键词。
这里面涵盖的信息比较多,可以说,一个标题有一大半都是关键词。
另外,通过疑问句的方式,给读者设定一个获取答案的开关,这个开关就在点击文章的背后。
第三,保持文章内容的主线清晰,价值观一致。
其实经常看我文章的读者知道,我的文章主线就是将产品视角和产品思维下的观察和思考表达呈现出来。
以此,形成了我的文章风格,或者说写作特点。
价值观是我一直传递的观点,对于一些事件或者认知,我在传递我的理念,并和读者们取得共识。
如果价值观分裂或者紊乱,那就违背了上面提到的第二点。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定位和内容战略吗?其实这里的第三点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用户增长率取决于用户基数,定位决定了面向哪一群用户。
我写公众号有 8 年了,有过三个阶段,分别是技术、产品、泛产品化。
之前做技术,分享的是技术类文章,人群恒定。
后来转型到产品,但还是专业领域,人群恒定。
后来把产品视角和产品思维扩充到我所能接触的一切,用大家能听得懂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作和分享,人群就会出圈。
正是这种对于定位和内容战略的调整,为增长提供了外部环境。
加上对内容的持续优化和文字能力的提升,为增长提供了内部保障。
最后一个数据,53%。
这是我公众号文章的平均阅读完成率,就是每篇文章完成阅读的人数和打开人数的比值。
这个数据能直观反映文章的结构和质量。
我现在每篇原创文章的平均字数在 2000 字以上,阅读时间大概在 5 分钟左右。
53%,意味着有至少一半以上的人把文章看完了。
因为我每篇文章底部会有一个关于自我介绍和星球介绍的区域,排除这部分,只看正文内容的话,完读率估计比 53% 还能再高一点。
当然,53% 不算高,我认为还有提升的空间。
这个数据,是建立在 2000 字长文的基础上的。如果换成 1000 以内的短文,数据自然比这个高。
所以,数据就是一杆秤,取决于你称什么,并不能完全从数据看结果。
对于完读率的增长,这就不像标题那样会有一些技巧,纯粹看写作功底了。
对于文章的展开、承接、转折以及收尾,读者是否愿意看你的文章,是否愿意看下去,都取决于作者怎么写。
在这方面,我也持续在优化,尽可能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且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实现用户增长,并不只是单纯的数据增长,背后更多的是价值认可。
写在最后
如果把公众号看成一款产品,同样需要对其定位、设计、实现、测试、上线运营、数据验证、调整以及持续迭代。
整个过程和做产品是一样的,里面同样包含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并且一定会面临二者的权衡。
就像我昨天说的,很多事都可以用做产品的方式再做一遍,所谓的产品,一定不局限于计算机软件产品。
可能很多人以为,我每天写完文章就完事了,觉得很轻松。
其实并不是,前期选题、策划、试验,以及后期数据复盘、调整、输出经验的时间才是大头。
每一次文章发布,就像一次产品上线。
如果每次都只管上线,没有数据和调整,那是不可能对产品提出任何有效的优化改进策略的。
增长也一样,增长并不是落到最终的结果数字上,而是由很多个细节共同组成,少了这些细节,就拿不到最终结果。
我每天写文章,就是在完善这款产品,这款产品既是每一篇文章,也是我自己。
只要公开表达,就一定会有喜欢你的,同时也会有不喜欢你的。
对于写作这件事,我算是跟它杠上了。
我一直认为,努力只能及格,拼命才能优秀,要么出众,要么出局。时间合速度可以慢一点,但一定要一直向上。
所以你看,两年前的我还只有 5000 多位读者,到今年翻了 10 倍。
但这 10 倍绝对不是这两年的努力和积累完成的,而是两年前的 6 年,也就是 8 年前就开始了。
我从不把读者当粉丝看,我一直称呼为读者,但我也更愿意把你们当朋友。
每天收到我的推文,就像一个老朋友给你打了个招呼,头像是我、名字是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