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一位优秀的产品经理是怎么“炼”成的?有人说是不断学习,有人说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但是本文作者却觉得这些答案普适性很差。她认为,优秀的产品经理应该要具备“三心二意”。具体怎么理解呢?一起来文中寻找答案吧。
刚入职场的小白都会想:怎么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
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理应是不断地学习、学习指导实践,实践得出经验,经验内化成能力。
但这个标准答案其实普适性很差。
不断地学习,学什么呢?看书?听课?有没有推荐的课程呢?
学习指导实践,个人的真实经历是,费力学习的很多知识、技能并没有施展的机会。
实践得出经验,有太多的产品经理不断重复从0到1做产品的过程,没等到产品上线运营,公司就倒闭了。而且,维护普通的产品跟千万用户量级的产品,得到的经验完全是两个概念。
经验内化成能力,这是一个抽象提炼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总结。
这个标准答案并不适合所有人,太依赖环境因素,那么有没有对所有人都适用的成长方法呢?
有!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产品经理都具备的三心和二意。
一、始终站在别人的角度——同理心
俞军老师曾经出过一道公开的面试题:同理心是天赋还是技能?有何方法提高?
我当时的回答是:是天赋,但有办法提高。
同理心,也叫换位思考或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产品经理的工作精简一下就是:通过产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这里的问题,有的是显性的,通过观察和调研就能找出来;有的是隐性的,隐性需求就是用户有,但不会表达出来。
要发现隐性需求,就需要产品经理设身处地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这就是为什么产品经理需要有同理心。
据说,当年微信刚推出时,张小龙给朋友展示微信的即时通讯功能可以取代短信,没想到朋友对附近的人功能更感兴趣。附近的人是干吗用的?大家都懂吧,这种需求可能通过用户调研得到吗?显然是不能的,所以说,同理心是产品经理必备的技能。
回到主题,怎么培养/提高自己的同理心呢?也很简单,养成一个好习惯:随时随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言行都为别人着想。
- 挤地铁被后边的人踩掉鞋,没关系,大家都赶着上班嘛,都是社畜理解一下,下次自己躲着点;
- 跑去确认个问题,程序猿一脸嫌弃加翻白眼,没关系,写代码思路被打断,不耐烦很正常嘛,下次趁他们抽烟时去沟通;
- 老板要求新产品立即商业化,也要理解,大环境都这样了,产品再不展现盈利能力,B轮融资估计悬了;
- ……
一段时间之后,真正形成了习惯,你会发现自己的观察能力变敏锐了,思考能力可以多线程了,你会本能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就有点同理心的意思了。
再去做用户调研时,问用户是否需要基于位置的交友功能时(即附近的人),用户答:需要,我想认识附近的朋友!
这个时候你就应该立即懂了,用户到底是真想交朋友呢?还是有其他本文不方便写出来的目的。
养成这个习惯还有个附带的好处,那就是你的人缘会越来越好,到处被发好人卡。
二、对世界充满探索欲——好奇心
我在2013年曾听过一句话: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判断一个产品经理是否优秀,那就是看他的手机卡不卡。
当时的智能手机内存普遍没有那么大,优秀的产品经理又总是会天天安装新的应用,所以他们的手机都会卡卡的。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
产品经理恰恰就是一份需要不断学习、需要创造力的工作。
从业很多年,我见过一些很聪明的产品经理,工作不久就陷入了过度自负,认为自己是大牛,看别人都是渣渣,这种心态使他们停止了学习,失去了好奇心,最终也就泯灭众人了。
如果你刚工作没几年,但是感觉自己非常牛X,那么有0.01%的可能性你是个绝顶天才,还有99.99%的可能性你正处在下图中的愚昧山峰。
盲目自负是产品经理成长路上最大的障碍。
产品经理需要放低姿态,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不断尝试新产品、了解新行业。
只有对各种新鲜事物都去了解,对行业的发展才可能洞察先机,很多时候,一个行业高速发展的窗口期只有半年~一年,很容易就错过了。
如果你本人没有那么多的好奇心,可以给自己下达任务:app store新鲜APP排行榜挨个去下载试用。
保持一颗好奇心的目的是让产品经理多去接触新产品、新行业,对行业动态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
三、始终追求精益求精——匠心
提到匠心、工匠精神,我总会不自觉地脑补这张图:
老罗的一顿折腾。不止是让“情怀”、“理解(李姐)万岁”变了味,“匠心”、“工匠精神”也不是以前的感觉了。
在此之前,匠心对应的多是德国制造、瑞士军刀、机械表、意大利手工裁缝等制造业,凭着精湛的手艺、细节的把控、用料的讲究,把普普通通的产品打造成奢侈品,单凭产品本身就能让人记住。
靠产品让用户记住,而不是运营市场手段,应该是产品经理的最大成就了。
而互联网由于其“快”的基因,大多数公司崇尚先上线,再优化,快速迭代,小步快跑。
除了大厂内部孵化的产品,有一段时间不需考虑商业化(典型如微信),绝大多数产品难以做到匠心打磨。
创业公司的老板恨不得今天立项、明天产品上线、下周用户突破百万、下月商业化实现团队自给自足…
在现实大背景下,产品经理其实很难做到匠心,你没有太多时间去打磨产品,团队的第一要务永远是活下去。
但我们能做的是,在自己能够做决定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去精益求精,追求一份匠心。
- 每一次调研,更多的问几个用户,更深的挖掘一下,做到更精准的理解用户、理解用户的需求;
- 每一个产品功能,多想几个方案,多对比几次,在开发资源允许的范围内,选最好的那个;
- 每一个流程,多考虑几个场景,多尝试几个用户操作,尽可能降低用户上手的难度;
产品的细节可能很难直接体现在数据上,不会像市场投放、运营活动那样直接作出漂亮的增长曲线,但它可以体现一个产品的温度。
保持一颗匠心,当你在未来终于有机会、有时间、有资源去打磨一款产品时,不至于会手足无措。
额外多说一句,匠心也好、细节控也罢,这些都要建立在产品方向正确的基础之上,方向没问题,你越重视细节,就能走的越远。相反,方向错了,一切白搭。
你看这台精致的永动机,这巧妙的设计、这大气的配色、这极简的风格、这优雅的力学运用……当你在做一台永动机时,前面说的细节都没什么用。
四、注意
1. 注意时间管理
此时间管理非小猪的时间管理,而是正儿八经的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的时间管理。做事要有规划,有目的去做,不做无用功。
关于产品经理的时间管理可以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或者其他网站查找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2. 注意情绪管理
做产品这行,打架虽然没有见过,但是产品经理和程序员,和UI吵架是经常见到的事。
相信工作过得产品经理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会议室拍桌子、摔门而去,但事后都是后悔的,因为除了发泄情绪,不解决任何问题。
这样十分不理智,不仅使场面十分尴尬也有可能伤害了同事之间的感情,产品经理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对工作上的事儿,始终保持理智和冷静,像机器人一样,从说话到做事儿,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闲聊时我还是我,有说有笑,一谈到工作立即切换到机器人模式,永远没有情绪。
就这样,不止工作顺畅了,还可能有意外收获,或许也不会被程序猿气得头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