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运营萌新,做了这份工作后没有一天不在思考运营。
2018年,我和自己抬杠,从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部的资金专员岗裸辞,在附近的城市旅游半个月后,散心得到位了,于是两手空空开始向这个巨大城市的运营岗投递简历,文案、策划、社群、新媒体、用户、渠道不管什么我都投。
最终面试了六家,四家给了offer,不过在面试第六家时,老板当场签下我,后来出现在邮箱的三份offer,我也不曾再打开过。
当然,贸然的决定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公司的老板冬哥是创业人,我是这家新公司的初始员工1号,所有布置都是面子功夫,更不用说业务开展。好在我和冬哥互相认可对方是个实在人,一起按部就班搭建公司文件、平台、优化宣传渠道的内容、制定业务框架,两个人一起协作没什么可分上下级的。差不多一个月,有关业务的咨询量开始破零,冬哥的人脉也理出了头绪,各种推广营销的也找上门来,冬哥笑说他觉得这个行业很有搞头,我笑了,毕竟我是一号员工,和他一起创业,试用期的工资他给我提到正式的数额,倒也挺值。
在这期间,冬哥一直在招另一个岗位,可能因为我们这个行业并未引起资本的关注和从业者的看好,他面试了不下十个候选人,各有各的原因,总之结果是都不欢而散,这个重要的岗位一直空缺。最终在我上岗后的一个半月,一个和我一样大的海归女生和冬哥达成共识,那个虚位以待的职位,有主了。
我有时候会反思,我是一个自认为很跳脱的人,想做运营是否应该去更有idea的公司,从螺丝钉开始或者从助理开始?但是转念一想会发觉现在的[运营]和几年前的[产品]又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新的职业总要经历它初期的模糊定位,不能因为市场上大多数[运营]可以被分开成文案、策划、社群、用户、渠道、推广之类便认为这就是那个框。
[运营]是个动态的词,也就注定不是按功能可以固定区分职能的一种职业,非要分得很细的话,或许是大公司有对人力成本的承受力;但实际上,抛开写文字、后期、产品开发等需要技术基本功的事项,[运营]更要求的是一个人的调度能力,是对产品落地后,站在项目的上帝视角去不停为项目披上华衣的诸多方法进行调度。
打个比方:就当是在做仿真人吧,技术/开发/产出是捏泥人,从无到有,让他眼耳口鼻全;产品是针对仿真提出改进和优化,让他有血有肉有心跳有呼吸,会发声能动作;而运营呢,要让仿真人有感觉,让他在真人群落中无差别的生活,会穿衣打扮会社交,会谦虚也会反击,就像被赋予一个灵魂。
不管我的同行如何看待[运营],我是觉得在现在的岗位上可以自由、和尽可能广的接触到有关[运营]的方方面面,这当然和我在老东家憋闷做一颗螺丝钉的抵触感有一定关系,毕竟现在工作的试错成本有人为我买单;但也要批评自己,早在有转行想法之处就应该在业余时间锻炼新的基本功,不至于让起始阶段就产生诸多外包成本,这也只能继续在业余时间提升,不求精,但必须达到别人无法糊弄眼界的水平。
本文内容来源于:火山备忘录,不代表运营学社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运营学社官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