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闻”泛滥成灾,如何防止被骗?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巴伦”(ID:barronschina),作者:王天倪、彭韧。

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起源于病毒实验室的神秘生物武器,桥水基金因为巨额亏损而“爆仓”,特朗普曾经说过道琼斯单日下跌超过1000点,时任美国总统就应该被塞进大炮发射到太阳上去……

——在汹涌的信息流中,几乎所有人都碰到过无法分辨那些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流传信息真伪的场合。很多时候,你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刚刚刷到一条让你感到无比震惊的新闻,接下来可能就是一则关于这条新闻的辟谣声明,再往后剧情还可能还会不断反转,试图证实或证伪这条新闻的人们不断被“打脸”,直到下一个热点事件接管你的注意力。

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也不仅仅发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而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无论是特朗普口中的“假新闻”(Fake News),还是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的“后真相”(Post-Truth),美国海战学院国家安全事务教授托马斯·尼科尔斯描绘的“专家之死”现象,或者《哈佛商业评论》前主编尼古拉斯·卡尔提出的“谷歌在把我们变傻吗?”的经典问题,都是对于这一现象的不同注解。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尤其是那些需要将决策建立在高质量信息之上的投资者。简单来说,信息素养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人识别、获取、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它具体包括:

  • 明确信息需求,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
  • 有效获取信息
  • 批判性地评估信息及其来源,并将其纳入自身知识和价值体系
  • 有效利用信息
  • 了解影响信息使用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因素,并能道德、合法地使用信息

这意味着我们在获取信息时,要学会核实和甄别信源,在判断重大信息时尽可能找到信息源头,看看信息源头是来自权威媒体还是小道消息,形成交叉比对的习惯;当然,这种甄别并不意味权威媒体就一定可信,小道消息就一定错误,但是我们可以不断为不同信息源的可信赖程度进行“打分”和“评级”,很多权威媒体都有过错误报道,如果它犯下这样的错误并且不加以改正,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内心给它降权、降级,甚至列入“黑名单”,反之则加权、升级,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自己能够信赖的信源。

但即便建立了可信赖的信源,你也不能将自己的判断力从此“外包”给他人。可以说,信息素养所包含的这一系列能力已经构成了每个人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之一,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如果你想要触手可及的海量信息,就不能指望这些信息全都是真实可信的,你不得不自己来学会筛选和甄别。下面是一个关于信息素养的书单,我们可以从这个书单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更加理智面对信息,更加独立进行思考。

信息素养书单

盲从与叛逆:从众、反从众行为与决策的智慧

原作名:Copycats and Contrarians: Why We Follow Others…and When We Don’t

作者:米歇尔·巴德利

译者:丁旻仲夏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假新闻”泛滥成灾,如何防止被骗?|《巴伦》书单

动物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从众本能,人也不例外,尤其是在人类早期社会,从众行为能够提高生存概率,所以从众实际上被写在了我们的基因里。虽然从众是一种本能且有益的选择,但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要选择叛逆,因为创新和进步往往是由那些标新立异者来推动的。

行为经济学家米歇尔·巴德利借助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的观点,对追随者、领导者、从众以及反从众行为进行分析,揭示了人类行为从众和叛逆形成的动因,研究了其中涉及的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力量,并分析了从众和叛逆行为各自在何时才是有效的。

《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

原作名:Net Smart: How to Thrive Online

作者:霍华德·莱茵戈德

译者:张子凌,老卡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译言·东西文库,2013

​“假新闻”泛滥成灾,如何防止被骗?|《巴伦》书单

不管你喜欢与否,知道如何使用网络工具而不被过多的信息所淹没,是二十一世纪个人成功的一个基本要素。但是,我们如何利用数字媒体,使我们成为被赋予权力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成为脚踏实地、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一心多用的废物?作者在本书中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聪明地、有道德地、尤其是谨慎地使用社交媒体。

这意味着思考我们正在做什么,培养一种持续的内心探索,了解我们想如何度过我们的时间。作者介绍了五种正在改变我们这个世界的素养:注意力,参与能力,协作力,对垃圾信息的识别能力,以及网络智慧。他解释了注意力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我们如何利用我们的注意力来关注即将到来的信息海啸中微小的相关部分。他描述了参与的力量,还探讨了成功的在线企业是如何以新的方式为这个世界创造新知识的。

他指出,当有足够多的人学会并且能够熟练的使用这些技术,成为真正的数字公民后,健康的新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将会由此出现。而假如这样的素养不能够在我们的社会中得到传播,那么我们将会自我淹没在虚假信息、广告、垃圾信息、噪音和瞎扯当中。

《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原作名:The Death of Expertise: The Campaign Against Established Knowledge and Why It Matters

作者:汤姆·尼科尔斯

译者:舒琦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见识城邦,2019

​“假新闻”泛滥成灾,如何防止被骗?|《巴伦》书单

互联网和其他技术的兴起使得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获取。虽然这对平等获取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降低了将自己视为”专家”所需的知识深度门槛。所有的声音,即使是最荒谬的,也要求被平等地考虑,而对立的态度则被认为是精英主义。

正如作者在本书中指出的那样,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从互联网搜索引擎的开放性到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顾客至上”思维。作者认为,这些相互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现象,是公众对专业知识的普遍不信任。当然,专家并不总是正确的,书中也讨论了专家的失败。关键的一点是,专家的错误决定能够而且已经受到其他消息灵通的专家的有效挑战。现在的问题是,信息传播的民主化造就了一批一知半解的愤怒网民,他们谴责专业知识。当受到质疑的时候,非专家会诉诸于错误的论点,即专家往往是错误的。虽然这可能是真的,但解决办法不是抛弃专业知识,而恰恰应该是努力提高我们的专业知识。尼科尔斯当然不反对信息民主化,而是反对人们认为他们通过肤浅的互联网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原作名: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作者:尼古拉斯·卡尔

译者:刘纯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0

​“假新闻”泛滥成灾,如何防止被骗?|《巴伦》书单

“谷歌在把我们变傻吗?”当《哈佛商业评论》前主编尼古拉斯·卡尔在发表于《大西洋月刊》上那篇赫赫有名的封面文章中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开启了人们对于“互联网是在如何改变我们的”这一问题的探索。卡尔同时也明确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的同时,我们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吗?

现在,卡尔把他的论证扩展到对互联网导致的知识和文化后果的探索中,阐述了几个世纪以来,人的思想是如何被“思维工具”塑造的——从字母表到地图,再到印刷机、时钟和计算机。历史和科学证据显示,我们的大脑会随着我们的经历改变。而我们用来寻找、储存和共享信息的技术,的的确确可以真正改变我们大脑的神经通路。现在,互联网正在按照自己的形象重塑我们。我们变得越来越善于浏览和略读,但是我们却正在丧失专注和沉思的能力。

《后真相时代:当真相被操纵、利用,我们该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考》

原作名:Truth: 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

作者:赫克托·麦克唐纳

译者:刘清山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后浪,2019

​“假新闻”泛滥成灾,如何防止被骗?|《巴伦》书单

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

在本书中,为世界顶尖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赫克托·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并做出理智的选择。这是一本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书,关于我们周围的人是如何选择讲述真相,而我们的心态和行动又是如何深刻地受到这些真相的影响的。

《摆脱共情:理性让你变强大》

原作名:Against Empathy

作者:保罗·布卢姆

译者:徐卓人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2019

​“假新闻”泛滥成灾,如何防止被骗?|《巴伦》书单

人们通常认为,共情是善良的源泉,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人们没有足够的共情能力。但是,保罗·布卢姆在本书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共情是很多不公平、不道德现象的主要诱因之一,而且相比于其带来的积极作用,共情带来的消极作用更为普遍。

当然,布卢姆并不是彻底地反对共情。他认为共情可以分为两类,即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通过本书的论述,他告诉我们,情绪共情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情绪,它迎合了人们的偏见,常常会影响人的理性判断,甚至会导致暴力和恶行,让世界变得更加糟糕。共情就像一盏聚光灯,带有个人偏见,只能照亮特殊的那一块,而许许多多其他的事物就这样沉入了黑暗之中。

布卢姆的观点是基于突破性的科学发现而提出的,他认为,个人和国家所做出的很多非理性的决定都是因为共情这种错位的情感。在本书中,布卢姆以精准和有趣的文字展现了共情如何在方方面面扭曲人们的判断,并告诉我们,想要做出更明智的行为和道德决策,我们需要:依赖理性而非情绪共情,听从大脑而非心脏。

《超负荷的大脑:信息过载与工作记忆的极限》

作者:托克尔·克林伯格

译者:周建国,周东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

​“假新闻”泛滥成灾,如何防止被骗?|《巴伦》书单

这是一个被称为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为了在这个时代中生活和工作,人们开始边走路边打手机,边开会边收发电子邮件,边看电视新闻边浏览电脑网页,还要在纷乱嘈杂的环境中一心一意地与人对话、完成手头的工作。统计数字显示,在一天的工作中,我们每三分钟就会被打断一次。在听音乐时处理电子邮件,在手机、短信和四五个网站之间来回切换,这迫使我们的大脑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处理越来越多的信息。然而,人类的大脑在过去的四万年里几乎没有改变过。所有这些高科技和持续不断的信息洪流究竟是使我们还处于石器时代的大脑负担过重,还是让我们的大脑得到了它似乎渴望已久的锻炼?

作为一名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学术领袖,本书作者带我们一起探索大脑的极限和可能性。他建议我们应该承认并接受我们对信息和精神挑战的渴望,但应试着在需求和能力之间找到平衡。克林伯格探讨了日常生活的认知需求,以及大脑是如何试图满足这些需求的。他为我们定义了不同类型的注意力,比如刺激驱动和控制注意力。他主要关注“工作记忆”,即我们在短时间内记住信息的能力。作者断言,工作记忆容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大脑中固定不变的东西,但事实上,它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改善。

这本书的结尾,作者讨论了大脑发育的未来,以及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处理信息过载。克林伯格针对如何在需求和产能之间找到平衡、从感到不知所措转变为深度参与给出了建议。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原作名: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 The Psychology of Rational Thought

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

译者:张斌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假新闻”泛滥成灾,如何防止被骗?|《巴伦》书单

近年来,智力测试的批评者认为,这些测试忽视了情感、同理心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重要品质。然而,这些批评意味着,尽管智力测试可能会漏掉某些关键的非认知领域,但它们涵盖了认知领域的大部分重要内容。在这本书中,作者挑战了这个被广泛接受的假设。

斯坦诺维奇指出,智商测试(或类似的测试,如SAT)作为衡量认知功能的方法是不完善的。他们无法评估那些大多数人认为与“好的思考”有关的特质,比如判断力和决策力。这种认知技能对现实世界的行为至关重要,影响着我们计划、评估关键证据、判断风险和概率以及做出有效决策的方式。智商测试无法评估这些理性思考的技能,即使它们是可测量的认知过程。作者认为,理性思维和智力一样重要,它应该和目前智力测试中衡量的能力一样,受到高度重视。

在本书中,斯坦诺维奇阐述了理性思考的概念和重要作用,理性障碍的诸多类型及背后的信息加工机制,提高理性的两条途径,以及理性思考能力对个人及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随意搜寻》

原作名:Ambient Findability: What We Find Changes Who We Become

作者:彼得·莫维尔

译者:沈浩翔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假新闻”泛滥成灾,如何防止被骗?|《巴伦》书单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如何找到出路?在纷繁交错的信息流中,我们如何筛选出想要的信息?既然Google已经魔法般地将正确答案呈现在我们面前,为什么信息架构的方式依然重要?我们是否真的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我们数字网络的质量将决定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的行为?在21世纪以及更远的未来,寻找能力真的是成功的主要关键吗?

本书的作者用了10年时间回答以上问题。《随意搜寻》是一趟奇妙的旅程,让未来触手可及。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能找到任何人、任何东西。这本书即是路线图,也是信息时代的“玛雅预言”,它解释了在普适计算和互联网的交叉路口,搜索和寻路技术对经济、文化产生的冲击。

《知识大迁移:移动时代知识的真正价值》

原作名:Head in the Cloud: Why Knowing Things Still Matters When Facts Are So Easy to Look Up

作者:威廉·庞德斯通

译者:闾佳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2018

​“假新闻”泛滥成灾,如何防止被骗?|《巴伦》书单

用事实填满我们的大脑有多重要呢?点击几次鼠标几乎可以在几秒钟内找出任何信息。我们为什么要费心去学习事实呢?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吗?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还是精通一门专业对人生发展更有利?知识付费产品满天飞的当下,什么知识才是值得学的?

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威廉·庞德斯通,在这本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并通过三个部分解读信息时代的致胜关键。首先,作者剖析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为什么变得越来越无知,还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其次,通过覆盖全美的调查和研究,以大数据的形式揭示了知识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告诉大家学习哪些知识可以更富有、更幸福;最后,作者告诉我们,如何利用现有的媒体、网络等资源,在移动知识时代成为真正的赢家。

特别申明:本站的主旨在于收集互联网运营相关的干货知识,给运营小伙伴提供便利。网站所收集到的公开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并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也不对网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nwcn.com/29507.html。
(0)
巴伦周刊的头像巴伦周刊作者
上一篇 2020年4月1日 下午6:25
下一篇 2020年4月2日 下午12:29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QQ:1124602020
微信:vl54120
备注:周一至周五全天在线,周末可能不在线,另外联系时,请告知来意。

公众号
交流群
运营学社会员,开通可享海量资源与多项权益,点击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