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波节日都“囤积”在了辞旧迎新的过渡期,然而林林总总的闹心事接连发生,还是冲淡了许多人本想享受一阵的愉悦心情。
前几天,得知21年里连续犯下包括强奸罪在内等多项重罪的孙小果被云南省高院公开判决死刑,我还在感慨“这颗罪大恶极的社会毒瘤终于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可心中的痛快劲还没过,就立刻陷入了又一轮的“义愤填膺”。
也就是第二天,在正常诊疗中的北京民航总院急诊科医师杨文,遭到患者家属孙文斌的恶性伤害,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在次日凌晨不幸去世。
类似触目惊心的事件好像永远不会结束,像定时炸弹一样埋藏在你我身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炸一颗。
新年伊始,我们在跨年夜立下又一波可能实现不了的flag,也在“第一波90后30了”的感慨中唏嘘光阴如流水,既祝祷着未来美好如愿景,又为无可避免的社会矛盾忿忿不平。
大多数人总祈愿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却发现,似乎上去下来、起起伏伏的“情绪过山车”才更像现实的模样。
我想你也身受“折磨”却挣不脱,情绪“像雾像雨又像风”,随来随去,但却能在我们内心留下些抹不掉的痕迹。
究竟是谁震荡着我们的情绪?
类似的情绪起伏,大多数人都经历过:
刚因升职而心花怒放,转眼就为即将展开的复杂工作愁容满面。
前一日还沉浸在结婚纪念日中享受着爱的温存,如今就因为两人之间一点琐碎意见而心烦意乱。
前一秒还因爱豆获奖而激动不已,下一刻却因他的绯闻纠纷而惋惜失望…
为什么会这样呢?
通俗点讲,我们都不自觉地坐上了“情绪过山车(Emotional Roller Coaster)”。
这个词来源于情绪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心理摆效应,由于特定背景,而产生如同钟摆一样的心理活动。
心理摆效应具有突出的多度性与两极性特征。
每一种情感具有不同的等级,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如积极与消极、激动与平静、紧张与轻松、赞成与反对、爱与恨、祸与福、欢乐与忧愁等。
当我们因为某些特定原因产生大量情绪时,精神就如同失控般任由情绪拉扯。
仿佛坐上了过山车,忽上忽下,整个意识甚至都在一种恍惚的两极状态下反复飘荡,搞得自己既心累又不知所措。
而能够引起这种明显的“心理摆效应”的,除了家庭亲友的琐碎困扰,更大的比例是来自这个社会的陌生人事。
人们总不免用无关乎自己的事情给自己“添堵”。
每天关注的东西那么多,你真的不累吗?
好奇心日报上做过一组关于“情绪过山车”的投票,一一列举了当代人最常显露的情绪:
开心、愤怒、表达欲、存在感、购物欲、小攀比、社懒、无聊、焦虑和疲劳等,选项有10个之多,可见如今人们对周身的自我反应有多敏感。
这些选项就是我们的情绪常态合集。
还记得各种事件集中爆发那段时间,当当网夫妇深夜互撕、李小璐PG One婚外情证实、韩星集中自杀、网易被辞员工维权、演员高以翔猝死、网红宇芽被家暴、北大女生被PUA男友逼自杀等。
各种“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轮番轰炸我们的眼观,每件事儿争相成为朋友间讨论的话题。
这边刚为高以翔的离世感到惋惜,那边就怒斥某传媒电视台的惨无人道。
这边同情大厂员工沦为无力“社畜”,那边质疑当下社会员工权利能否得到正视。
这边感慨网络暴力对生命的漠视,那边鄙视对公序良俗的违背。
似乎每个人都忙到日理万机,操的心比总理还多!
虎嗅网前段时间做了一个关于未来生活的假象测验的投票:
虽然投票本身是对未来的展望,但其中两个选项却都涉及到了关键的信息传递工具——手机,并且得票率遥遥领先,这也从侧面看出网络与社交对当代人的影响。
数字社交时代,信息过载让我们每个人的注意力应接不暇,任何风吹草动,我们都立刻被“召集”在一起。
人们习惯了“情绪飙升常态化”,一边津津有味地做着吃瓜群众,一边乐此不疲地宣泄着旺盛的表达欲,好像不说点什么,言论自由权就会被剥夺。
就想真诚地问你一句,每天关注这么多东西,你不累吗?
“情绪过山车”让我们都患上了一种慢性病。你会察觉到它持久而深刻的隐性影响——个人注意力被长久劫持。
长此以往,带来的就是无尽的“心累”感。
有些事儿实在是过头了,也许你没必要对一切太在意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7.9小时,较2018年底增加0.3小时。
也就是说,人们平均每天刷手机、电脑的时间近 4 小时。
假设白天可利用时间为整12小时,除去8小时工作,那余下的时间我们全部花在了刷手机刷电脑上。
这还是按照极端推算,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可利用时间远超12小时,更何况依赖电子产品工作和996的制度,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一种常态。
大部分人起得早睡得晚,大部分时间都在“刷”中度过,工作和休息的界限愈发模糊。
从各类应用使用时长占比的统计图可以看出,通信类应用、网络视频和短视频成为了三大时间杀手,而通信类占用时长最多,比例高达14.5%。
著名风险投资公司(KPCB)的一项研究显示,平均每人每天查看手机的次数接近150次。
以上数据皆表明,数字社交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精力,我们不厌其烦地将各类信息输入到自己的大脑中,也难怪会产生无穷情绪。
遥想起6年前,手机内存普遍还是8G,最高不也超过16G的配置,而如今再看这些电子移动产品,128G、256G已然成为了常态。
日趋复杂的应用软件和更加频繁的社交关系似乎让人们觉得,再大的内存也会不够用。
然而,扩大的也许并不是手机内存,而是我们对一切的过分在意。
《奇葩说》辩手詹青云说:
没有任何一种情绪是不应该的。
但情绪坐上了过山车,就说明我们已经收到了身体的提醒:也许你没必要对一切太在意。
为自己身边的事所累也许不可避免,但我们却可以选择性地对与自己不相关的事减少或关闭视听。
要给情绪松绑,解救注意力,可以尝试以下方式:
- 懂得“筛除”负累信息
事实上,劫持注意力的大部分事物来自于每天接收到的信息。
明确哪些信息对自己是有用且有必要关注的,哪些是负累,筛除与自己无关的娱乐圈是非,筛除周边的嘈杂八卦,刻意减少对身外事的过分关注,也就隔断了引起情绪起伏的源头。
- 理智“转换”情绪
作为具有主观控制力的个体,我们毕竟无法做到对一切世事充耳不闻或心无旁骛。
如果有些事情确有关注的必要,或无意走进我们的眼观,培养理智面对消息接收的意识。
将位于高极的反应“转换”到相对较低的一极,让你的情绪波动尽量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避免“过山车”式的情绪起伏。
比如你在看到一则关于某司恶意辞退员工的消息,试着迅速捺住你“路见不平想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毕竟与自己非直接相关,先平静下来,理智观其后续。
此一为,既避免了情绪过度震荡,也能让自己在看待任何事时保持更为客观的姿态。
写在最后
数字社交时代,也许喧嚣的表达欲是这个数字时代的底色,但选不选择坐情绪的过山车,也是我们的权利。
最根本的还是要懂得给自己的注意力腾出空间,给内心腾出一片清净的自留地。
从元旦起,2020年的表针就正式“滴答滴答”转起来了。
新的一年,愿你我都能减轻情绪负担,身心轻盈。
参考资料:
https://www.ifanr.com/1254954
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http://www.yuexinli.com/yingyongxinlixue/meitianxue/1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