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微博微信上发的内容的阅读量低地很呢?甚至一点互动都没有呢? 相信很多微博和微信的运营人员都会有类似的同感。辛辛苦苦地写下来几条微博和微信推文,配上自认为不错的图片,本以为能够获得粉丝的追捧,到头来只剩下自个拿着小号来点赞。 懊恼,这种苦闷的滋味,不好受。 很大的原因就是你的内容,偏离了用户的状态需求。 其实只要按着用户的心理需求来做内容,还是可以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的。记得有个做自媒体的大咖做过这样的分享,网民都是自私的,都喜欢关注一些和自己有关的信息,所以社交网络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整理。第一是喜闻乐见的信息,比如八卦的、幽默搞笑的、出糗的,总之是比“我”惨的。第二是感同身受的信息,比如星座、感情鸡汤这一些。第三是对我有用的信息,什么秘籍、攻略、技巧等。第四就是转发有奖,大部分人都有私心,对小利趋之若鹜,万一中了呢? 为什么网民或粉丝们会喜欢关注这些信息呢?这和用户的状态有关。 在社交网络的环境下,信息爆炸时代,网民每时每刻都在面对成千上万的信息,而能够获得用户青睐的,唯有那些可以直接和用户的状态挂钩,或者是满足状态的信息。 人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可以说成是社会认同,以此来体验活着的用处价值。为此,在网络社交的中,用各种状态来获得认可(存在感)变得非常普遍。说到底网民会关注甚至分享那些可以满足自己状态(存在感)的信息。 从这样的社交需求出发,就很容易得出,哪几类内容是他们最喜欢关注和互动的。 第一:塑造个人形象的内容 你的信息对网民的个人形象是否有帮助。在网络不发达的社交场合中,人们经常盛装出行,仪礼待人来获得赞美和认可,而在网络的社交中,个人形象更为重要。 网民喜欢装扮自己的个人主页,完善自己的信息,表达不一样的个性形象。以前的QQ会员、空间挂件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表达形象而产生的,而今犹在。微博和微信的碎片化社交中,运营人员所撰写的信息的作用,更为重要。 网络社交中,很多平台都会用标签身份来彰显用户的形象,用户喜欢关注转发和自己兴趣爱好有关的信息,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现所处的状态。 比如,表达爱读书的状态,就经常转发读书的信息,喜欢旅行的状态,就经常发表旅途的照片,喜欢音乐,就经常转发歌曲,表达自己很上进,就转发学习技能的内容等。大部分网民都通过这些行为来塑造自己希望塑造的形象。第二:维持并增进和其他人的关系 网民对好友发出的信息主动点赞,将一些内容分享给特定好友这些行为,都是希望维持并增进与目标群体的关系(来源于《社交红利》)。 比如看到电商平台有优惠信息,或者抢红包等好事,都会毫不犹豫地转发到朋友群或者自己的微博,以此告知更多人。 在社交中,大部分人喜欢帮助别人,并且从中得到快乐,因为帮助别人可以给人提供一种“自我价值感”,让自己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帮助别人也是维持并增进和其他人关系的诉求。(摘自李叫兽公众号) 如果看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便会转发或分享给其他人,这些信息又会被其他人转发分享,进而达到帮助别人活得自我价值感。比如微博微信或者APP的各种福利以及 《如何打造个人品牌形象》《改变到此一游的十大拍照技巧》《2016年文艺青年最值得去的十大地方》等内容。 你还可以看到各种心灵鸡汤的分享,这些都是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需要被分享。 第三:表达诉求和意愿 在网络社交中,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每个人都渴望表达自己来展现自己,影响他人,从而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用户们有大量的碎片化时间,他们通过刷微博和刷朋友圈来浏览或分享信息,你的信息也能够帮助他们表达想法、说出他们内心想说的话,他们就会自动分享、传播你的信息。所以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就会出现《如果有可能,我宁愿不做微信公众号》、《职场上,缺乏格局的努力,都是无用功》、《研究表明很多人生病是因为没有爱》、《追星是件小事,你开心就好》等内容和#主要看气质#等热门话题 由于网络的快餐化,网民都有惰性,特别希望能有一些不用自己去整理的,可以直接运用的内容,来方便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广告行业,表达诉求和意愿的广告数之不清,以耐克、阿迪达斯等运动品牌为多,用以来争取目标用户的个性认同。
陌陌的广告 第四:新鲜有趣的内容 无论是哪里的社交,都是离不开聊天,微博和朋友圈的互动也是。聊天最尴尬的情况就是不知道要聊什么,总不能都是“吃饭了吗”、“天气真好”。 如果聊有用的有趣的新鲜的信息呢? 我也类似地总结了以下几点: 1、行业明星类: 方舟子嘲笑下岗工人 从冯绍峰和林允的恋情公布看恋爱价值观的转变 三千年一出的美女等 2、热点新闻类: 一分钟教你看懂apple pay 真不用0.1%,微信零钱提现用这2招就行 情人节浪漫的十个小妙招 3、猎奇比较类 总结成一句话为:这最好(how)玩(what)。勾起好奇心,引起疑心,满足了解的欲望 三月,中国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你见过最美的女生是什么样的 你上学的时候哪个老师拥有这项技能第五:活动有奖的内容 人都有贪小便宜的私心,利益也是社会永恒的话题。人对利益的追求分为: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标签、点赞、名气、身份是精神利益,而赠送、折扣、实物、会员权益等这些可划分为物质奖励。 从运营方来看,有好的产品和内容,如果没有让人来关注的理由,那也等于是深巷子里的好酒,开在偏僻角落的咖啡店。有奖活动正好可以连接用户和你的内容,产生联系,如你的内容持续地对他有用,那他就会认同你,留下来。 小米手机的官方微博,一月中就举行了多次有奖活动,还有各种送F码。如果碰上了大事件,更会有各种预热活动,各种手机送不停。
同是国产的热门手机魅族,甚至更大手脚。一个月里面,不下十次活动,引得网友在评论和转发区,争地头破血流。可自行到魅族科技官微里感受下。
当然我们又不是土豪,做活动也要看时机,适合才是最好的。具体活动怎么做,网上有很多资深运营前辈都有分享过,大家可去搜一搜借鉴,这里说内容,少说点活动。互联网=连接+价值观+内容 小马哥说过,互联网就是连接+内容,这里所说的内容,从某个层次上说就等同于本文所说的内容,小马哥的连接指的更多的是internet。而本文里的连接,指得是内容传播的渠道。而今,网民追求地大多都是和自己相近或者喜欢的价值观,在开放自由的互联网时代,运营方所在的社交媒体若无人格个性化,很难拉近与用户的距离。 一个内容的受关注需要多个条件:好的内容(上面所说)+传播渠道+一定的个性的价值观, 其实这更多的引用了社群经济的诉求(吴晓波老师从社群的意义上优化了小马哥的互联网公式)。一部电影是怎么火起来的呢。除了各种各样的文字、图片、视频的内容,还有林林总总的宣传渠道,线下的地铁、院线、发布会、路演,线上的意见领袖大V、自媒体账号、媒体网站,以及各种极具争议的话题,都急速地扩散到用户的社交媒体中。星爷的《美人鱼》、大鹏的《煎饼侠》、韩寒的《平凡之路》,以及最近污得要死,火得不得了的网剧《太子妃》都是经过各种大号和媒体的加入,才得以引爆社交圈。我们运营的产品也好,服务也好,大都是这样的营销方式。只是形式更多、时间更快。 任何一个内容它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作者的情绪,说大一点就是价值观。要么是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要么就从内容中展露。内容获得用户的关注后,如果表达出来是强化了或者认同用户的某些价值,那就会吸引住用户,并使其留下来,产生持续的互动。相反,如果你只是一个机器人,照搬一些信息,毫无生气,毫无立场,就算用户某一次被吸引,那他很快就将你抛弃。 如果你的社交媒体经常持续不断地写出很多内容,还没有带来一定的流量,那么就要开始审视自己的方法了。不然你的内容,只会安安静静地没淹没在信息洪流中。 所以说,有好的内容也不一定产生良好的关注效应。更多的是内容、渠道的积累,推动着内容的关注度。 社交内容的写法,需要多多联系,找出规律,假以时日,你也能写出吸引用户关注的内容。
APP顶尖推广(www.opp2.com)是国内最顶尖的移动APP推广干货平台,专注移动APP推广运营方法经验技巧、渠道ASO优化排名、分享APP营销干货,欢迎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appganhuo
【扫描APP顶尖推广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干货爆料】本文作者@曲洋在流影 由(APP顶尖推广)整理发布,转载本文须经顶尖推广同意,并请附上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