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并不能局限在某一层面上,唯有提升认知、打破思维限制,产品经理才有获得能力晋升的可能。那么作为产品经理,在成长的道路上,你可能会经历哪些阶段?本文作者就产品经理自我定位的三个层面做了解读,不妨来看一下。
一个人的思维取决于他的认知,每个人的背景信息不同,认知会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人的认知里有哪些,思维就限定在这些认知里。
但认知这种东西想要提升,努力起到的作用并不大,与机遇有关。也许某天你遇见了某个人,他对你说了一些话,就能打开你的认知,思考一些你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
那在已有的认知里,真的就没有办法提升思维了吗?并不是,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是获取新思维的捷径。对于产品经理来说,绝大部分人在一家公司里从入职直到离职可能从来都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我在这家公司想干些什么。
需要我干啥、我能干点儿啥、我想要干啥,是一个人在一家企业里定位自己的三个阶梯。
不同于其他岗位,产品经理清晰明确地了解自我定位的这三个阶梯极其重要。不同的阶梯,直接影响着产品经理思考的问题,进而影响着产品经理的个人成长和采取的行动。
其他岗位可以埋头干活、按部就班,而产品经理不能。从公司对于人才的利用率来说,如果产品经理能了解这三个阶梯,那么也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价值。因为产品经理是产品的领路人、是团队的虚拟领导者、是公司战略的重要参与者与实施者。最重要的,产品经理是事情的源头和驱动者。
01
我们去一家企业求职,常常是出于企业的需求。企业会根据当前业务发展和人力资源状况列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有什么样的要求。我们能成功入职一家企业,是因为我们所展现出来的能力与企业的要求相吻合且性价比最高,因此企业选择了我们而过滤掉了其他人。所以当我们入职以后,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满足企业对于招聘岗位的需求,即需要我干啥,努力把企业的基础需求做好。
需要我干啥,这个阶梯最明显的表现是:每天的工作内容是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我们从属于一家公司,都是从入职而来,入职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领导交办的任务是我们的工作重点,这个时间段可长可短,因人而异。在这个时间段内,我们熟悉环境、完成工作、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完全能够胜任以后呢?绝大部分人就没有然后了,会一直这样重复下去,然后等着上级领导看到自己的优秀提拔重用自己。
这对于其他岗位来讲或许没有什么问题,其他岗位的晋升大多是这么一步步走过的。但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如果只是到这里就止步却是非常可怕的。这个可怕点在于:产品经理不能仅限于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无论完成地多么出色,你都是在实现别人的想法,把自己定位成了功能经理,并不是产品经理。
很多产品经理抱怨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按照领导要求画产品原型,其实就是停留在了这个阶梯里,不停地循环下去,出不来。
实际上在一个公司里,产品经理是自我定位的。也只有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具有这个特权。
作为产品经理,你可以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只按照领导想法画产品原型的产品经理,也可以把自己定位成虚拟CEO。产品经理产出的是创意与想法,没有人会追问你自己是怎么定位自己、站在什么角度而提出这些想法的,追问也没有用,这些都是内心上的活动,无法证实。
产品经理的思考不受限,实际上任何人的思考都不受限,只是产品经理的核心产出是创意与想法,是思考的结果,所以能直观表现出来。一个基层的产品经理,可以提出负责的工作范围内的产品建议,也可以提出关于整个产品的建议,还可以提出对于整个产品线、公司战略方向的建议。只要你能想得出,只要这想法够有说服力。
02
我能干点儿啥,这个阶梯最明显的表现是:评估自己的能力后表达意愿主动承担。
这个阶梯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思维转变。这代表着产品经理打开了自己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始关注更大范围的内容。视野范围的扩展,伴随着的是思考的问题也上了一个层次。
表达意愿可以随时,主动承担则需要机会。既有的工作已经合理地分配下去了,好干的活、出彩的活都已经事事有主了,机会大多来自于两个方面:遇到问题时和有新的工作内容时。
问题意味着风险,意味着挑战,也意味着机遇。大部分人都不喜欢问题,但面对问题,产品经理是最不应该退缩的那个人。产品经理与生俱来就是要解决问题的,如果当前一切都很好,没有优化改进的空间,那么不需要产品经理,也没有商业机会。
我们常说,产品经理是要为用户解决问题,但实际上用户问题只是产品经理解决的一小部分问题,考验的是产品经理的专业能力,产品经理面向企业内部也同样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当企业出现问题时,特别是有关于产品、业务发展方面的问题时,如果你能勇于承担并成功将问题解决掉,会极大地提升你在领导和同事面前的形象,这胜于一千个日日夜夜的付出,因为你成为了一个关键时刻能解决问题的人,这样的人每个企业都想要、每个企业都离不开。
当有新的工作内容时,如果与产品、业务有关,产品经理要能够敢于去做。比如召开发布会、引入新的合作伙伴、甚至开拓一项新的业务。
产品经理遇上公司要开拓一项新的业务的机会不多见。新业务的开拓,或是因为企业转型需要不得不为,或是因为是企业战略规划中的一环,或是因为当前市场有很好的发展机遇且与公司的业务关联。新业务的开拓,对于公司来说是一个重大事项,有时意味着涅槃重生,有时意味着市场地位的跃升。
我们常说,本质上产品经理是为企业寻找商业机遇并最终帮助企业获得利润的一个角色。那么新业务开拓这样的任务正是产品经理大展拳脚的机遇。一旦机会来临时,产品经理要能够敢于去做。假如有一天公司决定开拓一项新的业务领域,给你1000万,让你去开拓,你敢于承担这项任务吗?从零开始规划所有事项,团队怎么建、仗怎么打、1000万怎么花……
面对新的工作内容时,产品经理如果能发挥其开拓精神,稠密谋划,并最终取得成功后,你会突然间发现自己长高了一大截。企业也为能发现这样的一个人才而倍感欣慰。
遇到问题和新工作内容这两个方面,是大部分企业中普遍遇到、领导们时刻担忧、又急需人才最多的场景。如果你能在这两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有出色的表现,那么你在公司内就是一个定海神针般的存在。在一些大型企业里,如果你留意就会发现都有这样的身影存在。这些人拿着很高的薪酬,但平时可能什么具体的工作内容都没有,但当企业需要时,他们就会出现,事情解决后又消失掉。
当然,能完成这样的事情都需要深厚的能力积累。当你的思维转变到这个阶梯时,可能会突然间发现自己的能力不足。大部分人第一次思考我能干点儿啥这个问题时,思索良久最终却发现好像除了现在的本职工作以外自己并没有啥能够再干的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看到了不足就是能力提升的源头。
03
我想要干啥,这个阶梯最明显的表现是:主动建议企业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并做好了准备。
这个阶梯思维的转变意味着更进一步的主动意识,把个人的价值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连接在一起。如果你在一家企业里能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你立刻就会发现眼前对于工作上的各种抱怨和不满一扫而光。
我想要干啥,是一种俯视企业业务的视角,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有很多知识盲区,最常见的是对企业的很多事情不了解。为了能提出好的建议,这促使你把企业上上下下相关的事情都弄个清楚。做到了这一点,你已经与CEO掌握的信息相差无几。
你会发现你思考的问题已经完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果最终你的建议被采纳,那么很有可能这件事就会由你来负责,因为你的思路超前,思考了别人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并深思熟虑过,这很有可能会是你职业生涯的一个巨大转折点。
而这或许只有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比较容易接近这样的机会,其他岗位都需要点滴积累步步攀升。当然产品经理也只有平时逐渐积累建立起这样的视野和能力才可能实现,只不过这样跃迁的机会一直向这个岗位敞开着。
也许你已经发现:一旦思维转变到了另一个阶梯,随之而来的是思考的问题也上了一个阶梯,接着就是发现自身能力的不足,然后促使你有动力去提升自己,当你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你就很有可能能抓住机遇把事情干成最终证明了自己,然后再依此循环、螺旋向上。
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对于一个人来说,在职业上的进步和提升并不是匀速的,并不会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匀速地呈直线上升趋势。
我们的进步是阶梯式的,每发展到一个阶段就会出现瓶颈,可能在瓶颈期不断徘徊,直到突破瓶颈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个事实,对于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来说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产品经理的台阶跃升主要是认知和思考能力,这个跃升可能发生的很快,今天可能思考的还是一些基本问题,而过几天认知和思维打开了,可能很快就上了一个台阶。不像技术等岗位,得需要依靠项目经验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突破。
或许你也已经发现:在每一个阶梯的提升中,思维转变是首要的,其实其他岗位也大多如此,只是没有产品经理这个岗位表现得如此明显。思维的转变,才引导了你接下来一系列提升自己的动作。
在当前所供职的企业内部想要提升自己,前面所述的三个阶梯的自我定位会有助益。
当然,除此以外,跳槽对于产品经理来说也是提升自己的一大途径。这一点与技术等岗位不同,技术岗位的跳槽并不会直接带来提升,产品经理的跳槽则常常能迅速打开眼界与认知。
很多企业不喜欢跳槽多的候选人,当然有道理,特别是对于技术等岗位。但对于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来说,太过单一的经历有时也不一定是好事,常常会眼界和认知没打开。
当然太频繁的跳槽也有问题。虽然跳槽是一种提升自己的方式,但产品经理也要注意一点:有时候变得更优秀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获得一个好坑位,这一点产品经理与其他岗位是一样的。
在一个公司里,职位晋升并不是因为你做好了现在的工作就自然而然的事情,往往是你先展现出了目标岗位的能力,并已经开始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且目前看起来完成的不错的情况下而自然的结果。
这需要自己具有主动意识,主动去向这个目标努力,三个阶梯的自我定位很可能能帮助你认识到一些问题,帮助你尽早实现你的目标。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人生四种境界,看看目前到了哪个境界。共勉。
作者:厚厚,多年互联网和传统企业的跨界产品经理